<<返回首页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地方动态
福建:省委编办聚焦档案“三化”建设 不断提升登记赋码工作服务效能
时间:2022-12-03

  近年来,福建省委编办坚持问题导向,围绕登记赋码档案标准化、制度化、数字化建设,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的新思路、新举措,登记赋码工作服务效能得到不断提升。

  一、注重档案整理标准化,着力在“建”字上把好关

  针对已归档登记赋码档案标准不一、纸质档案不便查阅使用的问题,2020年起,先后赴民政、市场监督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专业档案馆学习调研,并邀请省档案局有关专家莅临指导,对2.8万件纸质档案进行重新整理。重点把好“三个关口”:一是材料齐全关。对归档文件进行严格鉴别,认真检查是否材料齐全、纸张完整、字迹清晰、签字盖章手续完备。对材料不完整、不规范的及时予以补齐整改,确保档案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,全面真实准确反映登记赋码历史全貌。二是档案分类关。根据归档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,实行“四个统一”,即统一分类办法,登记档案采用“事证号—保管期限”分类法,赋码档案采用“年度—类别”分类法;统一保管期限,设立、变更、注销等登记和机关群团赋码的材料为永久,登记监管材料和年度报告为30年;统一排列顺序,以一次办理材料为一件,按时间顺序整理成档,规定归档文件内材料的排列顺序;统一档案式样,明确档案盒式样,科学设计档案盒封面标签和脊背标签。三是电子扫描关。将档案扫描、数据挂接等专业技术服务委托资质齐全、经验丰富的公司完成,定期聘请专家开展数字化验收。经鉴定,我省档案数字化图像扫描清晰、目录文本信息准确、挂接信息定位精准,符合数字化标准。

  二、注重档案管理制度化,着力在“管”字上下功夫

  紧扣档案工作长期性、动态化等特点,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长效机制,持续巩固深化档案整理工作成果。重点做到“三个到位”:一是基础设施到位。设置登记赋码专用档案室,做到档案库房、办公室、查阅室“三分开”;按照防火、防潮、防蛀、防盗、防光、防高温的要求,及时更新门窗、空调、灭火器、温湿度计、防晒窗帘、防腐防虫药品,购置档案柜、档案盒,增配专用电脑、打印机、扫描仪、缝纫机等设备,以硬件升级助推软件提升。二是建章立制到位。大力借鉴好经验好做法,先后制定档案保密制度、档案库房管理制度、档案管理办法,并结合登记赋码工作实际,严格规范档案查阅制度,对查阅档案申请流程、对象、时限、事由等进行明确,做到依法依规查阅档案。完善档案预防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,定期进行安全检查,确保登记赋码档案存放安全可靠。三是责任分工到位。明晰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,指定专人承担登记赋码档案的整理、保管、利用、统计、编研等工作,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全程跟踪指导;业务承办人员在每项登记管理工作结束后1个月内将归档材料移交档案管理人员,对符合要求的材料,档案管理人员在2个月内完成整理归档工作。

  三、注重档案服务数字化,着力在“用”字上见成效

  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,全力打造档案电子化2.0版本,让数字赋能档案服务,深化拓展应用场景,持续提升服务效能。重点搞好“三项服务”:一是服务于登记管理工作。通过电子档案库的资料查询审核,提供“容缺办理”“即时办结”等服务,实现办事单位“一趟不用跑”“最多跑一趟”。通过事业单位法人历年登记档案信息的比对分析,筛选出存在未按登记事项开展活动、未及时申请登记、年度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、抽逃开办资金等问题的事业单位法人。通过梳理“已冻结”“已废止”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档案数据,为清理待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提供相关线索。二是服务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。实行登记赋码档案与机构编制档案数据对接,实现一体化管理,在本办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内专门设置“登记赋码档案”管理模块,实现登记赋码档案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、深度挖掘。比如,根据工作需要,可通过数字化档案及时梳理出服务能力不足、职责交叉、职能萎缩、任务不饱和的事业单位,为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布局、动态调整机构编制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等提供相关依据。三是服务于社会公众。经积极沟通协调,将省属636家已注销登记事业单位的5641件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成果副本移交省档案馆保管,既最大限度保护纸质档案,又进一步发挥档案利用价值,更好满足社会和群众合法利用档案的需求。

  (福建省委编办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