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返回首页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地方动态
北京:市委编办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创新性服务
时间:2022-12-02

  近年来,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北京市委编办坚持为民服务理念,在国家登记局的指导下,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,全面提升登记管理服务水平。

  一、积极确立信息化主导理念

 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行政审批管理水平重要举措。北京作为首都,对事业单位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。按照中央营商环境建设和“放管服”改革精神,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央和市委“七有”“五性”要求,顺应社会需求,坚持创新服务,积极因地因势确立信息化主导理念,通过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手段,更大力度释放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服务方面的效益空间。在全面推进网上登记中,将传统的“面对面”窗口办件,变成“网对网”线上服务,积极开展“受办不见面”网上审批,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。近两年来,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实际,在中央编办相关部门的帮助下,对登记管理系统进行调整优化,增加短信推送功能,深化邮政EMS“双寄达”服务。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,通过系统推送政策宣传、工作性通知6000余条,通过“EMS”寄送登记结果材料400余件,使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新的倍增。

  二、坚持搭建集约化信息平台

  平台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。北京市注重顶层设计,在国家登记局、机构编制数据中心、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服务中心直接指导和具体技术帮助下,建设形成了“四个一”闭环平台。即登记前端一张服务网,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网;登记客户应用一个手机移动端,京事登APP;登记规范管理一个电子库,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电子库;事中事后监管一个信用系统,北京市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系统。“四个一”平台相互关联,互为一体,实用管用好用,得到各部门及事业单位的充分认可,服务满意率不断提升。2020年6月,按照“先有、能用、再深化”渐近式推广思路,率先在全国展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电子证照试点,实现与北京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、国家电子税务局系统的对接,开启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新起点。同时,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集约化管理,在试点中将电子证照系统与京事登APP合并开发,最大限度减少了资源浪费。

  三、统筹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利用

  在信息化建设中,按照资源整合、数据共享、提升效率的思路,较好实现系统内外两个方向的纵横联动。在系统内,统筹“四个一”平台中的“双公示”专栏、信用信息查询、年度报告公示等各个模块数据,借助国家登记局登记管理系统数据平台,互嵌互联,减少了人工导入数据的工作量,提升了数据一个“出口”的准确性。在系统外,坚持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强化部门协同,将登记管理数据与市税务局、市大数据中心、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等部门的系统进行对接,实现数据在城市治理、营商环境、信用建设等领域的共享利用。下一步,还将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社保、医保、住房公积金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,提升民生领域公益服务水平,切实增强首都百姓幸福感获得感。

  (北京市委编办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