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进一步畅通事业单位法人退出渠道,优化事业单位布局,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聚焦前后联动、上下推进、宽严相济、先破后立,打通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一、聚焦“前与后”,前置启动,后续跟踪。一是提前摸底部署,建立专题台账。根据机构变动情况,对照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系统,实时梳理事业单位的划转、撤并情况,在机构编制文件印发的同时下达注销登记通知,建立应注销单位动态管理台账,倒排工期,销号管理,明确专人负责,告知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,按照时间节点迅速启动并推进法人注销登记工作。二是建立追踪机制,全程掌握进度。建立全流程联络机制,依据工作台账,与举办单位协同配合,要求各单位定期报送注销进度,对进度完成较慢的单位,及时了解情况,灵活有序安排。对已注销完成的单位,做好印章封存管理、后续业务完结。及时提醒封存时限,督促事业单位尽快完成在银行、税务、社保等部门的变更、注销工作,确保完整收尾。
二、聚焦“上与下”,提升质量,下沉服务。一是突出宣传引导,优化办事体验。积极宣传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》《山东省事业单位注销登记管理办法》等法律法规,明确注销登记的目的意义、程序方法以及不依法申办注销的危害影响等。制发注销登记指南,对办理注销登记的条件、需要提供的材料、需要说明的事项、网上办理流程等进行详细说明;开展专题培训,提升具体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。二是主动对接沟通,靠前指导落实。建立监管机构-举办单位-待注销单位三方联通机制,确保信息的第一时间流通,根据各单位提报的进度,对个别情况复杂的单位,先后通过电话,上门沟通等方式强化与主管部门和待注销单位的协调,追根溯源,厘清沿革,对清算资料逐项核对,协调财政部门推进资产承接、划拨工作。
三、聚焦“严与宽”,严守关口,容缺受理。一是引入信用尺度,开展专项清理。配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,联合发改、财政、市场监管等部门,针对存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问题的单位开展纠错工作,及时掌握重错码单位的资产运营、债权债务等问题,通过实地查看、查阅资料、座谈交流等方式,对存在问题单位的注销登记、后续问题解决提出处理意见,同时及时跟进工作进展,做好政策解释,坚持按时按要求完成清理工作的同时,严防国有资产流失。二是精简办理要件,提高工作效率。施行简易注销登记,大力推行“容缺受理、容缺办理”机制,根据事业单位撤销或转制情况,分别明确清算责任主体,对适用简易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可通过 “简易注销登记专区”办理,将“单位提交清算报告”调整为由单位出具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文件或清理债务完结证明,开辟注销登记“绿色通道”。
四、聚焦“破与立”,破解难题,压实责任。一是疏通堵点难点,错峰分类推进。在严格遵照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规定必要程序的基础上,针对个别应注销单位因材料缺失、清算困难、人员无法就位等现实情况,允许举办单位通过出具其它相关有效资料,解决清理工作的“堵点难点”问题。二是夯实监管责任,确保工作实效。要求各责任单位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工作,对申请注销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、弄虚作假或有投诉举报经查实的,以及未按照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文件履行职责的,依法撤销注销登记。将注销登记工作纳入事业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内容,并探索纳入举办单位职能运行监管,促使各方真正落实注销责任,促进事业单位进一步规范履职。
(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委编办供稿)